首页

栖心之栈免费网

时间:2025-05-30 05:52:06 作者:(友城故事)黄浦江与默西河,廿六春秋共潮声 浏览量:34966

  中新社上海5月29日电 题:黄浦江与默西河,廿六春秋共潮声

  作者 李佳佳 李秋莹

  同为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上海与英国利物浦在气质上极为相似。在携手同行的26年中,两座城市谱写出为人称道的滨水友谊之歌。

  近日,英国利物浦市议会内阁成员、副市长倪克(Nick Small)参加于上海举行的“世界市长对话·上海暨2025年上海国际友好城市合作论坛”期间称:“要让利物浦成为英国最懂中国的城市。”

  利物浦是英格兰八大核心城市之一,也是英国著名商业中心。它坐落于英格兰西北部默西河漏斗状河口东岸最狭窄处,除了是英国第二大港口外,还素有“英国门户”之称。同时,利物浦也是一座音乐之城和文化之城,是披头士、泰特美术馆和航海博物馆的故乡。1999年10月,利物浦与上海结为友好城市。

5月28日,英国利物浦副市长倪克(Nick Small)出席“利物浦在上海文化活动日”并接受媒体采访。 李秋莹 摄

  倪克在该市政府任职超过20年,此前曾7次访华,4次访沪,其中2010年他来沪参加上海世界博览会,之后便频繁参与两国交流活动。2024年,他再次率团访沪时,特别提到上海城市发展的巨大变化,并表达了对深化双边合作的期待。

  28日,倪克在出席“利物浦在上海文化活动日”并接受媒体采访。他认为,英中两国持续关注民间交流至关重要。学术交流、互派教师、体验彼此文化以及在异国他乡进行学习,都会在相互协作中为两国带去益处。

  他说:“每次访问中国,都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同样也是利物浦和英国所要面对的。通过成为朋友、携手合作、分享彼此的实践并相互学习,我们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并充分利用这些机遇,让英国和中国都从中受益。”

  每每审视一些全球性问题,例如应对净零排放的挑战、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缘政治挑战等,都让他相信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之间、利物浦与上海之间正在进行的合作,乃至英中两国之间的合作,必将造福于这两个伟大的国家和两国人民。

  “尽管当前围绕地缘政治存在很多杂音,但若以长远眼光看待此事,意味着我们必须保持开放、成为朋友,必须行动起来、向外看。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受益。”倪克说。

  事实上,利物浦与上海的结缘远早于1999年。利物浦拥有欧洲最古老的华人社区,而这一社区最初正是来自于上海。15年前,利物浦在上海世博会上呈现了唯一一座由地方政府和投资方共同设计建造的英国城市场馆,将历史遗迹和城市复兴的成就浓缩在900平方米的场馆内,展现在中国乃至世界面前。

  如今,说起这段往事,倪克认为利物浦在与上海结好期间建立的众多联系,如今已在文化、商业以及民间交流领域结出丰硕果实。

  2010年上海世博会,利物浦的参展案例坐落于城市最佳实践区。时至今日,倪克依然认为两座城市应对共同挑战的关键在于“分享最佳实践,分享处理问题的方式”,比如利物浦与上海一样拥有大量历史建筑,如何使其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得以重新开发,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利物浦积累了大量经验。倪克认为:“在规划政策、公共政策制定方面,包括如何与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者共创方面,我们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地方。”

  在倪克看来,利物浦与上海结为友好城市最大的变化就是有更多利物浦人来到中国。“在利物浦,他们(指利物浦人)把中国的开放和中国的崛起视为一股可以为世界带来积极影响的力量。”倪克期盼,英中两国政府都能够从两座城市之间的友好城市关系中学到很多,“我真心希望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因为归根结底,这是为了创造双赢的局面,对利物浦和上海是双赢,对英国和中国亦如是”。(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特使史德林:人工智能技术在战场上的使用需要被约束

根据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信息统计,2023年全国共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2495213件,同比增长35.95 %,登记数量和增速均创5年来新高。

应急管理部:推动拆除人员密集场所影响逃生的铁栅栏、防盗网等障碍物

“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鼓励和关爱,我才能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前进。”感恩集体的温暖与力量,陈颖心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和信念。

“和平人群”是从中国北方田园洞人的一支早期现代人中分出来的,在中国西南国际河流流域繁衍并向东南亚大陆扩散,在东南亚大陆边缘地区与壮侗和南岛语先民混合,最终于3000年前融合到了东南亚土著人群中。“和平人群”后期的南迁和在中国大陆的消失,可能是因为来自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小米)人群和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人群(稻米)的迁入而引发的生存空间竞争。

2024“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在成都启动

英德属于温暖湿润的南亚热带丘陵山地气候,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麻竹笋因此得以盛产。近年,英德市加强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实现麻竹笋种植持续提质增量。“过去由于种植过密,每亩鲜笋的年产量1000多斤。现在通过合理种植和科学管理,每亩年产量最高可达到5000多斤。”英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技术员介绍。

国际经贸法治瞭望|史晓丽、郭威:欧盟以绿色转型为名对“新三样”产业实施大规模专向补贴

徐铭辰说,这样“热辣滚烫”的经历让他们对于中华体育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体育的力量和魅力,也将以青年视角继续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